11月10日晚,番禺區王女士在家煮了5只大閘蟹,其中有一只大閘蟹在蒸之前就已經死亡,“挺大個的,看起來怎么都有三五兩,就沒舍得丟。”王女士憑以往的經驗也沒當回事,把死蟹和另外4只一起煮熟吃了,“吃完覺得有點難受,但也沒多想就睡覺了”。
接下來幾天,王女士相繼出現了全身乏力、胸悶、心悸、氣促等癥狀,當她來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腎內科檢查時,她的肌酸激酶飆到38000U/L,是正常值的近180倍,尿潛血3+,轉氨酶也達到了近500U/L,正常值也只有40U/L。此時,王女士出現了橫紋肌溶解癥狀,并伴有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心肌損害。王女士自述“渾身難受,兩條大腿特別地酸痛”。
經過治療,目前王女士大腿肌肉疼痛的癥狀已經有了明顯好轉,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吳錫信指出,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同食用小龍蝦等海鮮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因為吃小龍蝦或者其他海鮮而患上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患者,我們也每年都會收到幾例,因為吃大閘蟹患有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還是我見到的第一例”。
廣東省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截至目前,吃了大閘蟹后患上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在廣東鮮有報告,在全國也只是個別案例。
專家提醒
殼類海鮮只能吃活的或活體速凍的
暨南大學食品科技研究中心教師傅亮表示,螃蟹、蝦類、貝類、甲魚等水產品,在死亡后身體會自動產生一種“酶”,會把自己的身體迅速地分解掉,分解過程非常迅速,幾乎以小時為單位計算。在分解的過程中,這些水產品會產生很多毒素。
傅亮指出,螃蟹、蝦類、貝類、甲魚等水產品只能吃兩種:一種是活的,一種是在活的狀態下迅速冷凍的。他解釋,后者雖然食用時也死了,但是在速凍過程中它的酶不會起作用,所以也是比較安全的。
吳錫信則表示,對于吃大閘蟹、小龍蝦等水產品,最好要完全煮透,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如果是發現有變質的水產品建議不要食用。
來源:新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