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專題論述
中國禽肉進出口情況及新市場開拓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禽肉分會肉食部副秘書長黃海千認為, 中國人均 GDP 越來越高 ,現在全球動物蛋白供應商都將目光聚焦中國市場,外資在加大布局,這便決定了本土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 應注重挖掘內需市場,以雞肉產品類別的升級和冷鏈配送、電子商務版塊,來促進人均禽肉消費的增加。 1 我國對出口禽肉產品的法律法規要求 《產品質量法》2000、《食品安全法》2009、《進出口商品檢驗法》2002、《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1991、《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006、《動物防疫法》2007、《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2005、《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1996、《進出口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第136號令2011《對外貿易法》2004、《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01。 提出申請,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提交考察報告,復查,變更。 3 部分國家進口我國禽肉產品的檢驗檢疫要求 禽肉是我國畜牧業中與國際接軌程度最高的肉類產業類型,目前我國禽肉產品可以出口的主要國家或地區有日本、歐盟、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目前我國主要出口熟制禽肉制品,供應香港等地區有一部分鮮冷及凍禽肉。 《GB16869-2005,鮮、 凍禽產品》2005、《GB2726- 2005熟肉 制品衛生標準》2005、《SN/T 0419-1995出口凍肉用雞檢驗規程》1995、《SN/T0428-1995出口凍鴨、凍鵝檢驗規程》1995、《出口禽肉及其制品檢驗檢疫要求(試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 212號文,2003。 日本:中國向日本出口熱加工禽肉及其產品動物衛生要求,如經水煮、蒸或油炸使禽肉及其產品的中心溫度達70 度或更高并保持1分鐘或以上等。 歐盟: 歐盟圍繞肉類衛生控制建立了完善系統的法規和規章,并根據食品衛生控制的發展和變化不斷進行修訂。歐盟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主要涉及動物福利、飼料衛生、加工衛生、官方控制、殘留控制、產品標識、官方出證等內容。 4 進口禽肉檢驗檢疫政策要求 《進出口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 136 號令(2011)、《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 144 號令(2011)、《進境動物植物檢疫審批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 25 號令、《進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2004 年第49號公告、中國與輸出國家( 地區)政府簽訂的雙邊檢驗檢疫協議、議定書、備忘錄等。 我國對肉類進口采用雙證管理,即肉類動植物檢驗檢疫證和肉類自動進口許可證,檢驗檢疫證由質檢總局頒發,自動進口許可證由商務部頒發。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AQSIQ)要求,包括對進口肉類產品收貨人備案及國外出口商、生產商的備案等相關要求。在商務部領取自動進口許可證之前,雞肉進口各進口公司需要與所屬省商務廳或局申請, 豬肉、牛肉、羊肉需要大宗農產品備案,雞肉不是大宗備案商品。 1 禽肉出口的基本情況 縱觀多年來的禽肉出口情況,發現每隔5年左右禽肉行業就會有一個標示性事件,如 2004、2005 年禽流感的爆發,2009年前后的藥殘超標事件,均對禽肉出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7年禽肉出口量曾達到約 40 萬噸,在2008、2009年下降20%左右,2010~ 2013 年間再次攀高,約48萬噸;并且,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呈現增長態勢(見圖1)。 2 禽肉進口的基本情況 中國禽肉進口主要是凍雞肉,主要從巴西、美國、阿根廷、智利和法國進口,2012年新增加了從波蘭進口。 2004年至2008年,禽肉進口總量呈上升趨勢,從2009年至2011年受“雙反”影響從美國進口禽肉直線下降,禽肉進口總量亦隨之下降,而2010年以來從巴西進口禽肉量比往年上升較多,2012年和2013年進口總量有所回升,達到60萬噸左右(見圖 6)。 三 我國禽肉開拓國內外市場的前景 1 國際市場 (1) 開拓國際新市場或解決已有市場問題 我國是世界禽肉第二大主產國,較多的禽肉出口一條龍企業具備了國際市場競爭力,而歐美等進口國保護國內產業,另外,食品是各國國際貿易商品中管理最嚴格的,動物源性產品又是食品中最嚴格的,禽肉又是動物源性產品中最嚴格的,以上諸多因素決定了我國開拓國際新市場或解決已有市場問題的難度,必須構成政府、行業和企業三位一體的協同方案。 美國市場: 2007年,美國通過法案,規定“不得將撥款用于制定和實施有關中國禽肉產品輸美”, 2009年10月 ,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2010 年農業撥款法案》。該法案第“743 條款”對《2009 年綜合撥款法案》第“727條款”作了修正, 規定在滿足加強檢驗核查、增強措施透明度等要求后, 允許將撥款用于進口中國禽類或禽類制品。2010年世貿組織裁定美國針對中國禽肉采取的進口限制措施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中國向美國出口禽肉有所轉機,但是仍然受到各種限制和挑戰。阿聯酋及中東:阿聯酋是中國禽肉主要潛在市場之一,2004 年之前中國對其出口穩定,2004 年因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發生 H5N1 流感事件,阿方對我國關閉了市場。近年來我方正在積極做其迪拜工商會和阿聯酋經濟部和環境與水資源部工作, 希望起到實質性作用。 (3) 需要關注當前外貿形勢 7月出口飚升至14.5%,但原因很可能是匯率波動造成的報關和生產時間錯位有關,不宜解讀為外需大幅提振。歐洲 PMI 也連續回落。中國出口存在明顯的天花板。一是勞動力成本攀升導致出口競爭力遭遇瓶頸。二是全球經濟仍未擺脫危機后的去杠桿過程,未來隨著發達國家儲蓄率的回升,其儲蓄投資缺口將趨于收窄, 隨之而來的是貿易逆差的收窄乃至逆轉。短期回暖恐怕不會改變中長期的低速增長,指望出口超預期復蘇值得考量。 與7月相比,8月份出口同比增速明顯減緩,由14.5%下降到9.2%, 以后保持兩位數增長基本不太可能。 現在歐美正在搞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TPP 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 如果我們不參與加入, 不僅僅是禽肉, 整個貿易都會受到影響。 (4) 努力走出去 現在全聚德、新希望等大型企業都在實行海外發展戰略,相比較行業更應該學習美國家人禽蛋品出口協會(USPEEC)的做法,在出口國設立辦事處,廣泛開展各項業務活動,以推動本國出口業務的開展。 中國人均 GDP 越來越高,現在全球動物蛋白供應商均聚焦中國市場,外資加大布局,這便決定了本土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應注重挖掘內需市場。 傳統企業在進行O2O轉型的過程中,需要積累正確的零售經驗,真正實現消費者從一站式購物體驗到服務和效率的提升。要學會用互聯網思維經營企業。通過打造極致產品,給消費者帶來極致的體驗。 1 以肉類出口帶動國內消費水平的提升近年肉類出口意義不僅僅是創匯, 從行業角度看肉類出口是提高產業水平的重要途徑。 通過迎接國外專家考察進行工廠改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 出口企業的內銷產品生產水平也有所提高, 往往質量水平要高于只做內銷企業的加工水平, 從而帶動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 使國內消費與國際接軌。 媒體引導很重要。行業要聯合起來應對媒體對我行業的不實報道。 媒體的報道能影響百姓的消費,要增強產業宣傳力度,提高百姓的科學認知水平,從而引導百姓科學消費、放心消費。 中國從16~59歲有工作能力的勞動力人口總數中,在2012年已經見效,其人口總數比2011 年減少了345萬人;隨著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居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2013 年人均GDP 為6767 美元,人均肉類消費總體增長。需要注重產品類別的更新和升級,促進人均禽肉消費的增加。 參照發達國家的規律,當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時,經濟將進入下行調整周期,調整前投資、出口占重要比重的局面,將被調整后消費占重要比重的局面所取代。所以企業要大力開拓內需市場。 來源:中國禽業導刊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