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專題論述
當前生豬產業和肉牛產業發展形勢及思考為提高生豬、肉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今后可以探索建立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養殖模式。 2014年受“豬周期”低谷、牛源緊張、生產成本上漲、進口凍肉沖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內生豬產業和肉牛產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本文利用相關統計和實地調查數據對當前生豬產業、肉牛產業形勢進行了分析,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當前生豬產業形勢分析 1.生豬價格低導致去產能化明顯。全國生豬價格自2012年9月份就開始下跌,全國瘦肉型待宰活豬均價從16.04元/千克持續下跌到2014年4月份最低的11.12元/千克的價格,具體價格見表1。養豬大省四川、廣東、山東、河南、湖南等省待宰活豬2014年4月份價格分別跌至11.82元/千克、11.23元/千克、10.34元/千克、10.28元/千克、10.87元/千克。 生豬價格的下降,玉米價格的上漲,使得豬糧比在2014年2月份開始低于盈虧平衡點6:1,豬糧比價在4月份低至4.71:1,跌破了5.0:1的重度虧損紅色警戒線。盡管從5月份生豬價格開始持續回升,但豬糧比價從2014年2月至8月份,一直低于6.0:1的盈虧平衡點,見表2。目前大部分養豬場仍然處在虧損狀態。對禹城市和夏津縣養豬場的調查顯示,從今年2月份生豬價格下降開始,養豬場每養一頭豬平均虧損200元。養豬虧損使2014年成為近四年來去產能最大的一年,從表3和表4可知,2014年1-8月份,每月的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均呈下降趨勢。能繁母豬同比降幅最大為8月份,環比降幅最大的為4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從年初的4937.6萬頭下降到8月份的4500萬頭,比上一輪周期最低點2010年8月的4580萬頭還低,是近六年來的最低點。 2.本輪豬周期規律反常。國家從1985年放活農村市場,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后,生豬產業就開始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即“豬周期”。我國生豬產業平均3年為一個周期,基本呈現“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的規律。 但從2012年開始的豬周期卻規律反常。一是打破了“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的規律。在經歷了豬價火箭式上漲、豬場大賺的2011年后,2012年卻沒有出現預期的“收支平衡”狀態,而是一路向下,在2012年5月份跌破了豬糧比6:1的盈虧平衡點,直接進入“賠”的階段;二是低谷期時間明顯拉長。從2012年養豬效益下滑、豬場虧損開始,生豬產業進入周期低谷的時間已經持續了兩年半,持續時間與前幾個周期低谷相比明顯要長。三是豬價“旺季不旺”。生豬價格一般會在每年中秋節到春節之間呈現上漲趨勢,屬于生豬市場的旺季,但自2013年9月初開始,生豬價格連續下跌,全國生豬價格由2013年9月份的16.04元/千克直降到2014年2月份的13.11元/千克,表現出“旺季不旺”的現象。 3.原因分析。本輪豬周期規律反常,最根本的原因是生豬出欄量整體處于高位,市場長期處在供大于求的狀態。2011年,豬價一路飆升,從1月份的13.88元/千克直升至9月份的19.68元/千克,雖然第四季度豬價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大于17元/千克的高位,加上國家對能繁母豬的補貼政策,使得規模化養豬場和散戶紛紛擴大規模,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增加,而隨著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對豬肉制品需求量也在逐年減少,供大于求的局面在2011年底就已形成。2013年夏季由于受南方洪災,生豬調運困難等因素的影響,6、7、8、9月份生豬價格又開始上漲,但供大于求的現狀沒有改變。很多養殖場戶卻將這次漲價當作新一輪周期上漲階段的開始,盲目擴大規模使得生豬供大于求的局面進一步擴大,導致生豬價格“旺季不旺”,降價又快又狠。進口凍豬肉也在一定程度沖擊了國內生豬市場,由于美國、歐盟的畜牧業發達程度高,生豬養殖成本低,使得進口凍豬肉到岸價格平均9元/千克,低于國內豬肉價格,豬肉加工企業為降低成本從國外進口凍豬肉,導致國內生豬產業的寒冬更加漫長。 豬周期始終未被打破,是由生豬生產的周期性特征和從業者對市場走勢預判能力不強共同決定的。生豬生產從母豬成熟配種4個月,妊娠期4個月,再到產子后仔豬育肥出欄5個月,共計1年多時間。正是有了這個時間間隔,使得養豬場只能在結合目前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對未來市場價格進行預判,來決定生豬存出欄數,但這種預判卻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當豬價升高時,大小養豬場齊上馬,盲目擴大能繁母豬存欄量,一些社會資本也紛紛投資養豬業,而在一年后就導致生豬供應量大幅增加,市場價格一路下滑。反之,較低的市場價格則會抑制生產規模,帶來未來市場供應的不足,又會推升生豬價格,如此循環反復,豬周期始終未被打破。 4.發展趨勢。生豬價格自今年4月份跌入谷底后,又呈上升趨勢,隨著秋冬季的到來,豬肉消費量將逐漸增加,豬肉消費市場將逐步回暖,但需求好轉力度有限,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近期豬價難有大幅上漲之勢,豬糧比價依然會低于6:1。在疫情和國家政策沒有多大變化情況下,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很可能還要下跌一段時間,豬糧比回到6以上之后很可能止跌。但近期能繁母豬存欄量持續下降,將直接影響到明年生豬出欄量,到時生豬出欄量降低,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應量減少勢必造成價格上漲。預計2015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市場供應趨緊,生豬養殖效益將在盈虧線以上,或將達到高點。 二、肉牛產業形勢分析 1.國內牛源不足導致產業萎縮。2008年以來,牛肉價格的飛速上漲使肉牛主產區為擴大銷售量,采取以“弒母殺青”為特征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蠶食著整個肉牛產業的發展基礎。據統計,2008年至2012年,中國母牛存欄量從3300萬頭減至2300萬頭,四年間大幅減少1000萬頭。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能繁母牛存欄量的大幅下滑帶來了2008年至今國內肉牛存欄量從8900萬頭減少至6000萬頭的后果,“物以稀為貴”,去骨牛肉價格在2012年11月突破50元/千克的大關后,仍保持了上升態勢,目前去骨牛肉價格已經在64元/千克。雖然牛肉價格始終保持高位,但國內整個肉牛養殖業卻在慢慢萎縮,我國肉牛養殖仍以農戶散養為主,由于肉牛養殖周期長、飼料成本的上升,相對于養雞養豬或是外出打工,養牛的比較效益不高,導致棄養肉牛現象較為普遍。能繁母牛存欄量的減少,生產成本的增加,居民購買能力的局限又使得下游的加工企業屠宰量和屠宰利潤不斷下降,肉牛屠宰企業收購加工的積極性也不高,甚至關門轉行,整個肉牛產業不斷萎縮。
3.肉牛養殖業面臨結構轉型。肉牛養殖建場成本低,疫病少,死亡率低,價格高,使得肉牛產業在2008年以后發展較快。牛的生長周期較長,從懷孕、分娩、再到小牛、成牛時間超過兩年,企業如果從事肉牛繁育環節的話,周轉就將大大放慢,從而占用大量的場地和資金,如果只是收購架子牛育肥的話,四個月就能實現資金周轉。近年來,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肉牛大省的肉牛場和屠宰企業不遠萬里到內蒙古、東三省、新疆等地區的農戶手中購進架子牛進行短期育肥出欄,獲利頗豐。隨著能繁母牛和小牛不斷被宰殺,架子牛資源稀缺,市價高漲,加之飼料、運輸、人力成本一路上揚,進口牛肉的沖擊,導致國產牛肉價格雖然保持高位,市場銷量和市場份額卻在不斷縮減,肉牛企業虧損嚴重。據平原縣一家養牛場場長介紹,目前600千克育肥牛出欄價格在25-26元/千克左右,在牛源不足、生產成本上漲、市場銷量下降的情況下,肉牛出欄價格在28-30元/千克之間才能保本,賣一頭牛賠2000元左右。內蒙、東北等地300千克左右的架子牛價格要在1-1.3萬元,且牛源稀缺,有價無市,“自繁自育不如到外地買牛”的長距離異地育肥模式舉步維艱,肉牛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河北石家莊、衡水、廊坊等地,350千克的架子牛價格在34.4元/千克,600千克的育肥牛價格約為25.6元/千克,每千克差價達8.6元,呈明顯的“倒掛”狀態。因此,當地許多育肥專業場戶提高能繁母牛存欄量,逐步轉為自繁自育的養殖模式,已成為當地肉牛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標志。 4.發展趨勢。牛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由于牛源短缺問題的存在,決定了國產牛肉價格仍會保持上漲態勢。未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變,對牛肉的需求量會進一步提高,牛肉供應和消費之間的缺口會進一步擴大,預計2015年,全國牛肉總需求量將達到750噸,供需矛盾依然會非常突出。 產業轉型勢在必行。在市場現狀的倒逼下,肉牛產業轉型勢在必行。農區肉牛產業長距離異地育肥模式基本退出,肉牛散養戶組成合作組織開展自繁自育和屠宰加工,并與大型超市、酒店飯館直接對接的新模式將會在農區逐漸興起。隨著牛肉價格的不斷升高,肉牛資源的缺乏,牧區的草場資源豐富、養殖成本較低、消費群體較為穩定的優勢將使牧區肉牛產業進一步壯大。南方的豐富的草山草坡和秸稈資源及各具特色的地方肉牛品種資源,使“北牧南移”成為了現實,發展南方草地養牛業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北牧南移”將成為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進口牛肉“低價效應”難以持久。通過進口的低價牛肉來擴大國內牛肉消費群體,解決國內牛源緊張,居民吃不起高價國產牛肉的問題,是破解當前國內牛肉消費市場供需矛盾的理性選擇。但進口廉價凍牛肉并不能徹底解決肉牛產業存在的問題,據統計,近5年國際上牛肉進出口數量平均每年約為900萬噸,除中國進口牛肉外,韓國、日本等國牛肉進口需求也很大,進口牛肉價格也會隨需求量增加而不斷上升,其價格優勢會隨之消失,進口牛肉的“低價效應”難以持久。因此,解決中國肉牛產業的問題不能光靠“進口低價牛肉”這一劑止痛針,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國外牛肉資源的基礎上,加大產業的“轉方式、調結構”力度,使國內的肉牛產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高檔牛肉市場發展趨勢。高檔牛肉,主要是指通過選育優良肉牛品種,同時輔以綠色無污染的飼養手段和標準化屠宰程序,所獲取的高品質綠色牛肉,具有品質突出、營養豐富、質量全程可控等優點,價格在180-220元/千克,部分頂級肉品甚至可達3000元/千克。由于我國肉牛養殖依然以粗放型養殖為主,牛肉品質還未達到高檔級別,國內高檔肉牛養殖加工企業只有大連雪龍、山東布萊凱特、內蒙古科爾沁、陜西秦寶等少數幾家,其產能約占全國牛肉產量的0.2%左右,遠未達到國內消費的需求,大部分高檔牛肉需要進口。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高,我國的高檔牛肉市場需求逐年加大,預計2015年需求量可達到7.4萬噸[2]。高檔牛肉價格高、利潤豐厚,需求量逐年增加,國內產能不足的現狀決定了今后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是依托現有資源,培育高檔肉牛品種,縮短育肥周期,提高牛肉品質和加工工藝,并實現質量全程可控可追溯。 三、對策建議 要想破解豬周期難題,振興養牛業,不再出現“豬周期”“牛魔王” 等市場怪相,關鍵是要在產前、產中、產后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現代畜牧業發展體系,走可持續發展路子。 1.實施標準化示范場創建工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要求,繼續深入開展部、省、市、縣四級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并實施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畜禽標準化健康養殖等標準化扶持項目,提高生豬、肉牛標準化養殖場所占比例,提高生豬和肉牛的肉質品質和產品附加值。 2.加強科技支撐。針對能繁母牛存欄量下降這一實際情況,今后要根據不同階段母牛的生理特點、營養需要和生產實際,推廣以母牛分群分階段管理、TMR飼喂、MOET育種、犢牛隔欄補飼早期斷奶為主要內容的肉用能繁母牛高效飼養綜合配套技術;在生豬產業上,要繼續推廣數字化養殖、發酵飼料飼喂等新技術。 3.加大信息支持力度。要以各級統計局、農牧業部門、畜牧經濟信息中心和農業調查隊為依托,構建具有市場權威性的全國性畜牧經濟信息統計發布體系,加大生豬、肉牛市場信息支持力度,及時統計發布每日市場價格,并對未來市場走勢進行預測,指導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組織、養殖場按照市場信息及時進行生產調整,規避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保持生豬、肉牛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4.探索建立“聚落式”養殖新模式。為提高生豬、肉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今后可以探索建立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養殖模式,即由龍頭企業或社會資本投資生豬、肉牛產業,借助當地產業鏈和相關資源,建設種豬場、種公牛站、能繁母牛養殖場、商品代養殖企業并在周邊培植合同基地和家庭代養牧場,整合當地飼料、獸藥企業、發揮食品企業溢價能力、進行系統資源整合,構建區域性養殖聚落,來增強抗風險能力。如新希望六和在夏津縣初步建立的聚落式養豬模式中,34萬頭商品豬中25%計劃由企業自養;其余75%來自“公司+家庭農場”的合同代養,企業成立養殖全程服務公司,扶持周邊養殖場和農戶自建標準豬舍,對代養戶實行“七統一”,即豬舍標準、豬苗、飼料、獸藥、疫苗、服務指導、毛豬回收政策七統一。 5.加強產業發展的資金政策支持。生豬、肉牛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來源問題必須重點解決。建議有關項目資金,應統一進行規劃,圍繞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大資金投入,幫助加工企業、養殖企業、養殖戶解決生產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要不斷完善扶持政策,增強其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加大金融保險扶持,推出并落實好生豬保險、能繁母牛保險、國產凍肉收儲補貼、優惠信貸、合作組織扶持等政策,增強生豬、肉牛產業抵御國內外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同時,各級政府部門也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生豬和肉牛產業。 6.繼續實施好畜牧良種補貼項目。畜牧良種補貼項目是國家為加快畜牧良種改良步伐,調動養殖場戶使用良種的積極性,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而實施的惠及廣大養殖戶的扶持項目。工作實踐證明,畜牧良種補貼項目具有符合當前發展實際、供買雙方均受益、技術操作簡單、有效防控疫病、優良品種推廣力度大等優點,受到了畜牧主管部門、種畜站和廣大養殖場戶的歡迎,特別是生豬良種補貼,自實施以來,種公豬站制備的精液供不應求,良種推廣效果很好。建議今后在實施該補貼項目時,一要擴大補貼項目縣的范圍;二要提高補貼的標準,加大品種改良力度;三要嚴防近親繁殖;四要更加重視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 來源:豬e網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