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信息管理
不同物品供應鏈協同管理建立不同物品屬性的供應鏈激勵機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使整個供應鏈成本降低、利潤增加,為顧客增加價值。從微觀經濟學和博弈論的角度來看,激勵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對供應鏈成員企業適用的契約或合同,是用來規范成員企業行動的約束或制度。 一、物品屬性 物品屬性是指物品滿足人們需要的特性。物品具有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在新古典經濟學中,通常都假定物品是同質的,同一物品內部各種屬性是清晰可辨的。我們放寬基本微觀模型完全信息假設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我們開始注意到大部分商品有多種維度及物品具有非同質性,即使在同一流水線下生產出的標準化程度很高的產品,也存在著物品屬性上的差異。在完全信息的世界里,商品的所有方面都可以無成本地被度量和索價,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標準的經濟理論至今為止仍然忽視物品屬性問題。 經濟學所研究的物品,不僅是把物品看作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它置于人類的經濟活動之中,也僅只有這樣,方能認識到同一類物品屬性和不同類物品屬性所能蘊涵的經濟學含義,使這門人類行為選擇的科學研究更接近于真實的世界。 (一)自然屬性 經濟學中所研究的物品自然屬性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的有價值屬性。各種物品的物理、化學屬性對物品有價值屬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一個純技術的問題,經濟學對它很少關注。但不同物品的物理、化學屬性決定著物品的有價值屬性,決定著物品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功能。如電風扇能帶來一股股清爽的風,給人以涼爽的感覺;電腦可以加速辦公事務處理的速度,降低辦公的強度;一本有益的書能帶給人精神食糧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等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物品有價值屬性也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雨傘在雨天可以遮雨,而在烈日下可以遮擋太陽光線。一種物品不僅只有一種有價值屬性,一般來說,都擁有多種有價值屬性。 (二)物品經濟屬性 物品經濟屬性體現在人們的生產和交易活動中,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人們對物品經濟屬性的分析已有多種層面的思考:一是從物品的產權界定來理解,可把物品的屬性分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二是從物品的投資角度來理解,可以把物品分為通用性資產和專用性資產。 二、供應鏈協同管理的內容和優勢 2.1供應鏈協同管理的基本內涵 根據Manthou.V等人的定義,供應鏈協同就是指組成供應鏈的各}N點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而進行的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供應鏈協同管理就是針對供應鏈網絡內各節點企業間的合作所進行的管理,其目的是通過協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減少沖突和內耗,更好地進行分工與合作。1999年4月,_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DavidAnderson和HauLee。發表了題為《協同供應鏈: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確指出新一代的供應鏈戰略就是協同供應鏈。日前,供應鏈協同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受到國內外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 2.2供應鏈協同管理的內容和優勢 供應鏈協同管理可以概括為以協同機制為前提,以協同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共享為基礎,從系統的全局觀出發,促進供應鏈企業內部和外部協調發展,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供應鏈協同管理主要體現在3個層而:一是處于最高層次的戰略層協同。它以概念模型和協同管理思想為基礎,對整個供應鏈的協同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規定了策略層協同和技術層協同的程度和范圍,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資源集成、投資規劃、制定供應鏈運作的最優方案和知識共享等,同時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的關鍵要素、預期協同價值收益、協同機制等方而建模分析;二是策略層協同。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關系的上下游企業間的需求協同、采購協同、設計制造協同、分銷協同、配送協同、風險承擔、收益分配等;三是技術層協同。它是供應鏈實現協同的基礎和關鍵,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供應鏈的同步運作和信息協同網絡技術、平臺構建、信息傳輸、物流工具器械標準統一等。主要包括多智能體技術、工作流管理技術以及應用軟件技術等。 供應鏈協同要求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而進行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各節點企業通過公司協議或聯合組織等方式結成一種協同網絡式聯合體,成員在信任、承諾和彈性協議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客戶以信息的自山交流、知識創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協同決策、無縫連接的生產流程和共同的戰略日標為基礎,動態地共享信息,緊密協作,向著共同的日標發展。 2.3供應鏈協同管理的優勢 供應鏈協同管理與傳統的供應鏈管理相比,其優勢表現為:①不再孤立地看待各個企業及部門,而是考慮所有相關的內外聯系,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把整個產業集群內的供應鏈管理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②各節點企業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以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最人效益為日標,進行相互溝通后協同決策。協同化決策不僅擺脫了各節點企業單純以自身利益最人化為日標,分散地進行決策所造成的供應鏈整體績效低下,也克服了傳統集成式供應鏈管理中,由單一的決策制定者來制定決策的理想化管理所帶來的諸多障礙;③各節點企業的構成框架及其運行規則主要是基于最終客戶的需求和整個價值鏈的增值;④各合作伙伴建立新型的相互信任、同步和團結,能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和實現整個供應鏈價值的最優。 供應鏈協同管理的這些優勢適合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能夠促進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例如1995年山國際一著名的商業零售連鎖店Wal-Mart等5家企業聯合成立了零售供應鏈工作組,針對解決零售業供應鏈問題,首次提出了而向供應鏈協同管理的有效策略一協同、計劃、預測與補給(CPFR).1999年,IBM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協同供應鏈,研究開發了IBM供應鏈解決方案。這些企業的研究和實踐,不但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推動了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的進展。 三、建立不同物品屬性的供應鏈協同管理模式的激勵機制 建立不同物品屬性的供應鏈激勵機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使整個供應鏈成本降低、利潤增加,為顧客增加價值。從微觀經濟學和博弈論的角度來看,激勵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對供應鏈成員企業適用的契約或合同,是用來規范成員企業行動的約束或制度。 (1)通過信息共享和信息支持系統來協助供應鏈聯盟成員分析市場需求趨勢,超前作出采購、生產、銷售和配送計劃,并為成員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其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 (2)為保障不同物品屬性的制造企業生產或銷售計劃順利實施,而要求供應商或經銷商保持額外的庫存量時,對供應商或經銷商進行一定的價格補貼。協助供應商進行技術和信息系統的改進,以確保整個供應鏈流程的協調一致性。同時也對分銷商和客戶開發市場的表現或訂貨量實行各種折扣獎勵等。 (3)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和激勵系統。建立不同物品屬性的企業供應鏈協同成員長期合作下的靜態模型及動態模型,對成員的工作努力、協同成果和承擔風險的情況進行評估,做到多方平衡,享受收益,進而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來源:中國大物流網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