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冷鏈運輸
冷鏈物流政策利好再度釋放 企業發展提速冷鏈是為保持新鮮食品及冷凍食品品質,使其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的物流網絡。冷鏈主要應用在食品、農產品和化工等領域,其中食品、農產品冷鏈占比最大。相較普通物流,冷鏈優勢突出。 成熟冷鏈物流涵蓋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成熟冷鏈流程是對整個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過程都進行冷鏈處理,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四點:一是源頭采用真空預冷技術和冰溫預冷技術;二是在貯藏階段采用自動冷庫技術;三是冷藏運輸采用冷藏車、鐵路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四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虛擬果蔬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對農產品冷鏈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 我國冷鏈物流近年來不斷發展。非冷鏈運輸耗費嚴重且運送貨品安全性差,伴隨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完善,我國冷鏈迅速發展。我國2008-2014年冷庫儲存容量復合增長率為35%,2015年冷鏈市場規模達1583億元,預計到2020年冷鏈將達到3479億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17.1%。目前食品和農產品在冷鏈中占大部分,化工占比較小。 商業模式逐漸顯現,市場格局初定。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委員會的研究表明,國內冷鏈服務提供商主要有6種商業模式,分別是運輸型、倉儲型、城市配送型、綜合型、交易型和供應鏈型。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可分為四類,分別為由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生產商自建自營的冷鏈部門,專業冷鏈服務商,國外冷鏈巨頭聯手國內企業設立的合資企業。 我國冷鏈腐損率較高,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國冷鏈水平仍較較低,體系不完善,造成較高腐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0%,50%和65%左右,腐損率為15%,8%和10%左右,相比發達國家5%水平仍較高。 我國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冷鏈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冷庫和冷藏車。二者相較冷庫發展更快,2013年投資達到160億美元,2014年末冷庫存儲容量已經達到7600萬立方。但是我國人均冷庫面積仍比較小,14年人均冷庫面積是0.058立方米/人,同期美國是0.357立方米/人。我國冷藏車數量較少,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數據,2014年我國公路冷藏車保有量為7.6萬輛,日本是15萬輛,美國是25萬輛。2015年ITA對亞洲多個國家冷鏈發展進行測評,我國綜合得分是4.5分,低于日本的5.3分和新加坡的5.6分,在包括政策法規、勞動力、基礎設施建設和需求在內四個因素中,基礎設施是相對得分最低的。 政策利好再度釋放,冷鏈有望再迎發展高潮,16年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指出要突破信息基礎設施和冷鏈運輸滯后“硬瓶頸”,再次引起市場對冷鏈關注。4月8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表示支持流通企業,建設農產品流通全程冷鏈系統,重點加強全國重點農業產區冷庫建設。同時,今年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國家標準委還要深入開展農產品冷鏈標準化示范工作。國家政府高度重視,冷鏈發展有望提速。 來源:金融界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