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我國消費者對于安全、健康、高質量生活有了進一步追求,對生鮮食品和醫療產品需求也顯著增長。雖然我國冷鏈市場每年都快速地壯大、發展,但是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冷鏈基礎設施和監管體制不夠完善、冷鏈物流運輸落后等。接下來,小編就為你分析國內冷鏈發展現存問題及相關解決措施。
冷鏈經營主體存在體系問題。從供應鏈源頭的冷鏈企業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冷鏈企業始終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鮮經營管理體系。我國的冷鏈系統目前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來說差距很大,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冷鏈企業的商品結構和銷售策略定位不清晰以及沒有完整的生鮮食品供應鏈,導致毛利偏低、損耗難于控制、無法有效整合生鮮經營背后的各種資源等問題。由此看來,冷鏈企業目前的管理體系和食品供應鏈還不夠完善,并且掌握的技術也不夠全面、先進。
冷鏈基礎設施和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就目前而言,國內冷鏈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導致易腐食品流通系統得不到最基本的低溫運輸保障。根據數據顯示,我國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在沒有冷鏈保證情況下運輸,而這也導致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損耗量不斷增長。而造成基礎設備不完善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缺乏具有執行力的食品質量監控體系,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的一些標準。沒有相關監管機制,就使得部分冷鏈企業忽視基礎設備的重要性,就如上述大部分易腐食品使用普通卡車運輸,使低溫運輸得不到保障。由此看來,無論是冷鏈監管機制,還是冷鏈基礎設備,都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難點。
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有待提高。冷鏈監管機制的不完善影響了冷鏈基礎設施的發展,所謂一環扣一環,冷鏈物流運輸也受到冷落基礎設施的影響。比如我國地面冷鏈運輸設備及國內航空冷鏈設施都大幅落后于國際同行,像是低溫冷鏈車和溫控集裝箱設備方面發展進程緩慢,這就導致冷鏈物流運輸環節受到嚴重限制,使得食品物流的在途質量、準確性和及時性受到影響,同時食品冷鏈的成本和商品損耗也變得很高。而這些問題也透露出我國冷鏈物流在服務水平、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方面還不夠健全,仍然存在嚴重斷鏈問題,整個冷鏈流程中缺乏系統的端到端流程管控。由此看來,未來要提升冷鏈行業效率,還有待于專業第三方冷鏈物流的快速成長。
相關解決措施
首先,冷鏈產業供應鏈體系至關重要,對于冷鏈經營主體來說應該建立和完善食品供應鏈。冷鏈供應鏈體系要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生產端,另一頭是消費端,冷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基礎朝著企業型、平臺型、生態型供應鏈模式發展。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可追溯體系、引進全面先進的技術設備,形成完整的生鮮經營管理體系,保障食品產業安全發展。
其次,冷鏈基礎設施和監管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需要企業和政府通力合作解決,光靠一方很難持續推進發展。對政府來說,應當制定食品冷鏈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鼓勵措施,建立及實施相關冷鏈食品質量監控體系,加強行業規劃的方向性引導,填補冷鏈監管方面的空白,并且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大力推進推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對于企業來說,除堅持政府監管制度外,還應建立符合企業本身的內部監管制度,并且加大對新產品及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努力追趕國際冷鏈運輸設備水平。
最后,冷鏈物流運輸方面主要存在運輸流程不規范的問題,這需要打通物流運輸各個環節,優化端到端的業務流程,提供一站式的冷鏈解決方案,打破冷鏈物流的斷鏈及分散問題。比如實現農產品現代化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建立“線上+線下”的產業鏈模式,通過供應鏈活動數據化,促進貨源、庫源、車源和物流服務高效匹配。
由此看出,冷鏈行業在進入黃金發展期的同時,暴露了非常多的問題,無論是冷鏈基礎設備、技術,還是監管機制、物流運輸方面都還有待完善和提高。而問題的暴露也提醒政府應推出相關政策和標準來規范和促進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促使相關冷鏈企業加大大力度研發新產品、引進先進設備技術等。所以說,國內冷鏈在為行業提供便利的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對于企業、政府和行業組織等而言,應正視問題,共同推動中國食品冷鏈的發展。
來源: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