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國民經濟重要領域之一的冷鏈物流業的發展,也要逐步從粗放式發展轉變為精益式發展,從數量型擴張轉變為質量型提升,從資源分散占有模式轉變為資源整合模式。
與此同時,我國商貿流通業近年來也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商貿流通業產業鏈的優化發展,離不開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相互促進。但是,其產業鏈優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行業分割現狀尚未完全打破。影響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從廠家到渠道商、再到終端零售商(包括電商)各自為戰,這個問題是導致商貿流通業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為什么這么說呢?根本問題就出在流通渠道上。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要消除不必要的流通環節,改變長期以來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的分離狀況。
二是商貿流通業與冷鏈物流業之間尚未形成“統倉、統配”的格局。大家知道,倉儲和配送是全程供應鏈最主要的兩個環節。近年來,雖然共同配送即所謂統一配送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和行動,但統一倉儲尚未形成行業的共識和運作模式。
三是商貿流通業與冷鏈物流業之間還未能完全實現信息共享。在生產、流通已經信息化的今天,行業之間的信息孤島還嚴重妨礙著各自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今之所以還存在“人找庫、庫找車、車找貨”的現象,根本原因還是各自的信息平臺畫地為牢造成的。
當然,影響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還很多,以上只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行業難題。那么,針對上述問題,如何通過冷鏈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改變這一現狀呢?其實,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徹底改變各自為戰的體制模式,實行“統倉、統配”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就包括冷庫運營成本。由于節能推廣和節能技術應用仍然不充分,我國冷庫年耗電量仍舊較大,約為150億kwh,單位容積能耗為30-50kwh/m³/a,且缺乏能耗評級認證標準。目前,中冷聯盟也正積極籌備“冷庫節能技術及方案”征集活動,并計劃于7月12-13日在呼和浩特舉辦的“2018中國冷庫產業大會”期間,將“優選技術及方案”,刊發在會議會刊上,同時,相關單位經向秘書處申請確定后,也可在會議相關環節進行講演。另據相關資料,經銷商自建冷庫和冷藏車車隊的費用大約在4%--6%,而“統倉、統配”模式,可以將經銷商的物流成本控制在2%以內,此其一。
但是,“統倉、統配”也不能靠經銷商和物流企業單打獨斗。倉庫的管理,很多是隱性成本,譬如作業效率、揀貨效率、交付體驗等,作為單個經銷商很難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自力更生解決。最好的模式是:經銷商能夠聯合起來做,即能夠在資本上聯合起來,大家一起出資,重新組建一個供應鏈企業,抑或是依托于一家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共同來做好“統倉、統配”,此其二。
其三,冷鏈物流行業應根據商貿流通業發展需要,按照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要求,規劃建立一批融倉儲配送于一體的現代冷鏈物流園區,通過與商貿流通業的合作共享,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和帶動作用,吸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和商貿企業入駐,推進商貿物流的集群化發展。
最后,我們也要看到,冷鏈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與商貿流通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誰也離不開誰,因此,所謂撬動也應該是互相撬動或者說是互相推動,沒有高質量的冷鏈物流業就沒有高質量的商貿流通業,反之亦然。
來源:中冷聯盟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