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冷鏈運輸
餐飲冷鏈供應鏈面臨三大技術挑戰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餐飲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萬億元,隨著“互聯網+”深度滲透,未來市場規模還將會有更大增長,2018年預計規模將達到4萬億。那么,我們的餐飲冷鏈供應鏈該怎么發展,才能滿足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呢?在餐飲業飛速發展的現狀下,仍面臨哪三大挑戰呢?
毋庸置言,首當其沖的自然就是溫控安全。誰都知道,食材從產地到經銷商、到批發商、到零售商、到末端后廚,最終到消費者餐桌,需要經歷多個環節,每個環節是否有匹配的溫度保證?對餐飲企業來講,這是不確定且無法判斷的,因此也就無法保證所有食材都是滿足食品安全的。為此,一些有良心的餐飲企業,為了廣大消費者的安全考慮,會投入巨資自建冷鏈,包括購買硬件設備、建設多溫區溫控倉儲設施以及冷藏車輛等,另外,還有專業的運營隊伍,包括采購、倉儲、加工、運輸、信息技術等各方面專業人才的引進。對個體餐飲企業來講,不僅投入巨大,而且分散精力,影響主業發展。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出了一個新生業態:餐飲冷鏈供應鏈,并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供應鏈模式。如“美菜、蜀海、優配良品、雪王子、鄭明”等。 簡單回顧一下這些餐飲冷鏈供應鏈企業的發展歷程,基本上都采用了3.0版本的冷鏈供應鏈,即不管是從源頭生產、中途周轉、末端供給哪個環節,在溫度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管控,包括冷鏈物流運輸車輛和多溫區多功能倉儲設施設備使用等。但是,在餐飲業飛速發展的現狀下,仍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解決冷鏈倉配一體化。現在我們大部分餐飲企業不像以前,即先在某繁華地帶把店開好,然后去批發市場比價、刷價,去采、去運,把一些毛菜變成凈菜半成品。由于沒有標準量化,餐飲企業發現成本非常大,但是,究竟哪些環節出了問題卻不能準確判斷。現在,我們依托強大的供應鏈商品能力和冷鏈物流能力,解決他們后端所有問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選址拓店、專心運營,以保證企業快速發展。餐飲行業比較分散,模式是很多供應商向分倉供貨,這樣就形成了多點對多點,人員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這就需要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對倉配資源進行整合,我們希望它是端對端的對接。 第二個挑戰是餐飲業對食材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并要求全產業鏈可追溯。包括對溫控的監督,要求透明可視,從原端采購到中端運輸加工,再到末端使用,實行全程監控。這里就需要投入科技成本,比如冰鏈技術,它將取代現有制冷設備需要的燃油需求,也可以實現我們想實現的溫度; 比如駐齡技術,是為了保證后端水果、蔬菜的營養價值、水分瞬間停止,在食用時,不管營養還是口感是沒有變化的。 第三個挑戰是餐飲業多品類、多類型食材標準復雜,標準化的實現要依托于中央廚房加工中心。另外就是消費群體分布不均,比如北京,餐飲最集中的是在五環之內,其次是各個近郊區縣,比如說昌平,這樣就形成一個區域配送比較密集,但是另一端配送比較疏散,對單體運輸來講,裝載率及交貨時間,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成本較高。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四萬億的市場蛋糕,要想吃到嘴里,不但要敢吃,還得會吃,且看筆者曾經接觸過的、專營食材的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為避免廣告之嫌,暫稱其為w公司吧)是怎么做的? w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金3300萬元,總部設在武漢,是一家專注于餐飲食材供應鏈服務的專業公司,在全國設置了七大采購物流中心(武漢、北京、廣州、上海、鄭州、濟南、沈陽),網點遍布全國50多個城市,經營的凍品食材產品覆蓋水產、肉禽、調料、果蔬等四大系列上百個種類,共計4000余款單品,業務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平臺、全程冷鏈配送、全方位營銷推廣三部分。其主要做法是: 運營B2B供應鏈電子商務信息平臺 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率先建立了餐飲行業B2B供應鏈全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通過快速終端需求響應機制和靈活的服務產品組合,為上游農產品養殖及加工企業、下游的餐飲企業搭建網絡交易平臺。同時,w公司依托實體銷售門店的展示、銷售、配送、提貨功能,建立O2O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美食零售服務。 開展倉到門全程冷鏈物流配送服務 通過自建和整合,在全國范圍統籌組織第三方冷庫和近千臺配送車輛,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全國干線冷鏈物流服務、主要支線冷鏈物流服務、部分城市市區冷鏈物流服務、供應商庫存(VMI)服務等。 減少食材供應鏈層級,有效優化供應鏈 w公司通過建立全程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將原有的“生產商、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消費者”的供應鏈模式,變革為“生產商、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大幅減少凍品食材供應鏈的業務層級,使餐飲企業與加工廠、加工廠與農戶間實現直接對接,并幫助加工廠與餐飲企業建立長期的預訂單、期貨訂單等合作發展模式,建立穩定的產業鏈。 開創凍品食材原料本地O2O服務模式 w公司依托其物流供應鏈以及線下開設的實體店,積極探索與打造線上與線下(O2O)相結合的速遞網平臺。平臺的支撐體系包括產品信息展示平臺、客服呼叫中心、倉儲設施、物流配送、訂單管理系統及售后服務等。客戶在速遞網上下單,即可到實體店自行提取。公司為配送服務搭建了全程冷凍冷藏食品安全監控及追溯平臺,承諾商品在300公里內48小時送達、300公里外72小時送達,確保為用戶提供快捷、優質、安全的美食服務。 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降低餐飲行業成本 w公司依托分布廣泛的物流倉儲設施和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為用戶實施供應鏈設計和整合,通過平臺資訊服務、產品電子商務化服務(產品代拍攝/制作過程拍攝及制作/產品賣點解讀)、代辦支付結算等,實現用戶間辦公協同、業務協同,縮短商品在庫時間。經測算,通過w公司供應鏈管理平臺的商品平均周轉期縮短為原有的1/3,食材單品平均增加流通收益率8%-15%,用戶資本投入減少大約2/3,資本收益率將增加2-3倍,進而降低餐飲行業綜合成本。 推進食材和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 信息化必須要求產品標準化,針對食材標準化水平較低的現狀,w公司通過菜式對應食材的標準化梳理,解決餐飲食材標準化問題,方便餐飲企業采購的質量控制及爭議,通過構建標準化運作體系,減少損耗,避免浪費,提升效率。 強化食品質量安全控制 w公司高度重視食材“最后一公里”的全程冷鏈服務,積極在城市配送方面進行重點投入,確保易腐、生鮮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最終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最佳的物流手段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同時,建立了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另外注意對全過程進行監控和記錄,對出現的質量問題可以進行溯源和追責,提高了食品安全風險防范水平。 w公司能做到的,其他冷鏈公司能做到或者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冷聯盟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