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冷鏈運輸
透明化能否解決全程冷鏈運輸的斷鏈危機
提高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為物流行業共同的訴求。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
“全程冷鏈運輸”成為行業內的規范名詞。冷鏈物流作為物流行業中較專業的細分領域,“不斷鏈”、透明化已成為業內共同的呼聲。那么,如何解決冷鏈物流過程中的諸多痛點? 冷鏈物流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由于發展起步晚、基礎比較薄弱,我國冷鏈物流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冷鏈不冷和斷鏈的問題比較突出。”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楊浩哲博士表示,我國冷鏈物流痛點主要表現為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范體系不健全;存量冷鏈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存在短板;車輛定位、溫度監控等信息化設備投入不足;行業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尚未形成覆蓋全鏈條的冷鏈物流監管體系,難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商務部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副組長徐小虎表示,當前制約我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統一的國家級標準缺失,冷鏈不成鏈;二是環節數據可視化依據缺失,冷鏈不冷。 據《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分析報告(2018)》預測,2018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4700億元。而目前,我國冷藏車保有量已達9萬輛,冷庫總容量4000萬噸。隨著政策扶持和冷鏈物流需求逐步攀升,如果實現預期的冷鏈物流市場規模4700億元,我國冷鏈物流用車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解決冷鏈痛點需數字化、標準化、可視化技術 生鮮在常溫下運輸易腐爛變質,損耗率很高。為此,冷鏈運輸企業需要自建冷鏈物流體系,因此冷鏈物流配送成本也居高不下。據統計,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40%,損耗率達25%~30%,每年因運輸倉儲原因而損壞的蔬果等價值近千億元。韓天舒強調,要解決冷鏈運輸過程中的問題,關鍵是整個鏈路的可視化、可追溯、溫控、操作標準化、產品標準化、服務標準化。 如今,隨著物流技術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貨主企業傾向于通過物聯網、互聯網、云技術,實現冷鏈的數字化、全程可視化管理。 菜鳥網絡總裁萬霖強調,數字化是所有網絡效益、智能的基礎。未來物流行業將繼續變革,要應對未來新商業業態,物流企業要提升技術和數字化能力,實現數字化升級。 “把物流過程數字化、車輛數字化、倉庫數字化、門店數字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個行業升級,物流行業需要完善,冷鏈物流更是如此。”萬霖說。 共同打造智能高效冷鏈車滿足不同需求 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以及新零售的出現,改變了生鮮產品的傳統流通模式,訂單碎片化趨勢增加,冷鏈末端配送需求明顯增加,拉動了輕型冷藏車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生鮮產品流通模式變化以及國家對道路運輸超載超限治理力度加大,對重型冷藏車的增長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未來,物流配送需要的車型可能會呈現專業化特點。在車輛的智能化方面,車輛運行狀態的優化,溫控與節能的均衡,要與業務的需求結合起來。”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戴定一看來,為減少冷鏈運輸不完善造成的資源浪費,滿足冷鏈物流企業提出的全程控溫、全程可視、分溫區等要求,車輛生產企業、上裝企業及智慧物流供應商應攜起手來,共同打造“全程冷鏈”運輸。 來源:制冷快報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