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位置:首頁 > 全部 > 溫控冷庫
冷庫板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隨著我國對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投入,冷庫建設迎來飛速發展,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冷庫總容量為2548萬噸,其中保有量2013年增長27%。庫板作為冷庫必不可少的配套產品,也迎來了黃金時期,無論在技術還是在市場容量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一、2015庫板企業利潤上升 一直以來,冷庫板作為冷庫配套產品,其價格和市場環境息息相關。在過去的采訪中,很多庫板企業均反映公司產能和以往差不多,以標準的10公分聚氨酯冷庫板為例,報價最高可到170元,主流價格則在120—150元之間徘徊。 2014年,市場價格戰硝煙彌漫,很多小廠家“義無反顧”打起了價格戰,給出了110元左右的“割肉”價。在短期內,不少企業直呼利潤下滑。2015年市場局面出現了好轉,隨著原材料的下滑和市場需求的增加,大部分企業都將價格做了調整,普遍保持在120元/平米左右,面向高端市場的晶雪議價能力強勢,報價為190元/平米。另外庫板質量的提升和運輸的就近選擇增加也促使庫板行業整體利潤增長,隨著庫板區域化大潮的興起,大大解決了庫板運輸難的問題。在和外地庫板價格持平的情況下,本土生產占據了運輸的優勢,能有效地為客戶節省成本,縮短施工周期。庫板行業本生技術門檻不高,隨著需求的增長,不少的企業也在改進工藝提升質量,這也也為企業節省了不少成本。 二、行業門檻逐步提升 近幾年,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的新形勢,國家相關部門提出調結構、轉方式的新方針,原本進入門檻十分低的的庫板行業也逐步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我國庫板企業眾多,但80%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很多廠家產品雷同,沒有差異化可言,為獲取客戶而進入資源的消耗戰中,利潤微薄甚至進入虧損狀態,沒有真正意義上以消費者為導向。大部分企業在生產上還處于原始狀態,多采用手工模具,人工壓膜和搬運,也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運行系統,更不用說嚴格的質檢和程序的自控。依靠“手工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技術和服務附加值低,達不到環保和節能的效果,甚至也沒有穩定的質量和合理的保溫性,針對這樣的局面,國家相關部門非常重視。 2011年的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指出,鼓勵采用采用新型發泡劑替代氫氯氟烴-141b(HCFC-141b)的硬質聚氨酯泡沫的生產與應用;限制新建以含氫氯氟烴(HCFCs)為發泡劑的聚氨酯泡沫塑料,連續擠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生產線;淘汰以氯氟烴(CFCs)為發泡劑的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產。2014年,聚氨酯的主要發泡材料HCFC-141b首次發放使用配額許可證,同時環保部也啟動了含氟發泡劑的淘汰工作。 此外,記者了解到,國家對于冷庫板生產的環保性以及防火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環保方面:國家加強了對冷庫板的生產許可證的管理,聚氨酯的主要發泡材料HCFC-141b也在2014年首次發放使用配額許可證;阻燃等級方面:因為數次火災,國家對庫體和廠房的阻燃等級要求不斷提高。雖然在建造規范上還沒有新的規范出臺,但在實際的應用當中,目前冷庫板的防火要求已經要達到B1級。業內專家指出,產業結構調整和換證審查強制實施以后,將會有效遏制新增企業,規范現有企業,加快企業優勝劣汰和市場洗牌,這對庫板行業未來而言十分利好。 三、區域性企業大量涌現 放眼中國冷庫板市場,2015年最大的變化就是企業遍地開花,從東北、江西、安徽、福建以及南寧等等地區全部都有有新興企業出現,就連庫板之鄉的常州一年之內都增加了5家庫板企業,據相關數據來看,原有的庫板企業無論大小,基本沒有淘汰的,市場只有增量,沒有萎縮,而在西南市場,拿云南昆明為例,早期的云南冷庫工程所需庫板基本從常州進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后期隨著工程業務增大,不少工程商意識到自己建庫板廠既可以滿足工程需要,還能控制物流成本,再加上工程時間的可控性,所以冷庫板生產企業越來越多。 四、產業標準化能否實現 就目前制冷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冷庫的標準化、智能化、模塊化已經成為趨勢,而冷庫板的生產基本上是按照定制化需求進行,需要工程商或冷庫板企業到冷庫現場實地測量,按需設計、生產,這種模式雖然能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但交貨期時間較長,無法庫存,且庫板生產的工藝較弱,時常出現表面平整度不夠,安裝現場庫板之間縫隙過大,甚至無法匹配安裝的問題,嚴重影響冷庫效果。 當然,對于庫板的標準規格還需繼續推敲,尤其是庫板最合適的標準高度為多少,生產是否能夠滿足等問題都還需要繼續探討。不過天弘制冷專家分析,一旦進行庫板的標準化,目前手工板生產模式肯定無法滿足標準化庫板生產要求的,標準化的產品要求庫板不僅外表精致,還要做到不起泡、無撞傷等,這對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都講提出許多新要求,這樣必然會促進庫板行業轉型升級。 來源:閩西新聞網 【 關閉窗口 】 |
全部
訪談對話
專題論述
專題活動
|